正月初八,每年到这时候,我们就要迎来小伙伴们最期待的每年一度的社火表演了。春节,从初八至正月十六,成县将在各乡镇、城区街道组织开展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,以“欢乐大拜年”为主线的春节民俗文化展演,社火进城巡演活动。
春节期间耍社火一直是传统习俗之一,几千年来在民间流传久长,至此不息。成县社火是一种祈祥纳福、驱疫逐魔的民间祭祀活动。
下面,让我们一起了解下成县最具特色的几种社火舞蹈吧!
“高抬”
成县“高抬”是春节社火的一种表现形式,在民间被誉为“空中戏驾”,据传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。成县历史上曾经是富庶之地,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中,山西、四川等地人口大量涌入,一些商贾大户也来此做生意。在老县城几条街上,就有各行各业的商行几十家。这些商户逢年过节为了招徕顾客,便自发捐资装扮“高抬”社火。成县最著名的“高抬”社火当数城关镇的北泉“高抬”。
“高抬”的内容丰富,从上古的三皇五帝到历史故事、轶闻野史、传奇故事等,无所不包。高抬表演内容多是戏剧折子戏的某个场景,如“保皇嫂”、“庵堂认母”、“王英招亲”、“挑滑车”、“灭南陈”、“金陵城”、“大战四明山”、“破洪州”、“回荆州”等。每天出4-6抬新场景,旗鼓前导,“杠老爷”殿后,左右有扶持者,荷杆随从,意在民俗娱乐、道德教育。
“踩福字”
在犀牛江北岸的成县大川一带,自古以来流传着一种高雅欢快的民俗——“踩福字”,这一独具特色的民俗在陇南传统的春节喜庆活动中,可称得上一枝独秀,艺压群芳。
主要流传于索池乡,历史由来已久,常规形式为几十人至百人参加,人们穿上袍子衣服,戴上青甲帽子,手拿五尺棍上面盖上红布,十八个人领队,有一面四尺长的大旗,后面有二十杆小旗,社火完了就在大川坝找一处平地,一千多人踩字, 有“福禄寿喜”等字样,字踩出来之后非常整齐美观。该“福”字样已经收集,其它字正在整理之中。当踩字结束之后,就来到戏楼前比赛唱戏,每村唱一折戏,一般都唱《东吴招亲》、《保皇嫂》《出五关》《诸葛撑船》等三国戏。最多时大约有十四个村几千人参与,唱戏争不出高下时,双方就会在各村界的地盘上比赛“打炮”,用火铳装满火药,比赛谁家炮的声音大,“放炮”次数多,谁家就赢了。
鹤蚌舞
鹤蚌舞根据《战国策o燕策》“鹤蚌相争,渔人得利”的典故,编演而成舞蹈。该舞一般蚌内用竹篾结扎,外用彩纸裱糊,能自由开闭,内壳有系绳和手柄,另有一只纸竹结构的白鹤。舞时,有一花旦打扮的人身披蚌壳、或用壳戏舞,或合壳护身、施转如飞,跳跃自如,再有一老翁打扮的头戴竹笠草帽,手提鱼网作撒网扣蛙的各种舞姿,白鹤则用嘴叨蚌,蚌灵巧地躲闪,并用壳夹紧鹤嘴,架鹤人口衔竹哨,作鹤哀鸣之声,舞蹈动作自由活泼,富有变化,舞姿轻盈优美,很富有生活气息,伴奏乐器有锣、鼓、钹。
龙 舞
龙舞,在成县俗称舞龙、耍龙,又称龙灯。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舞蹈艺术。每逢新春佳节或重大喜庆之日,成县城乡人们最喜欢玩龙舞、看龙舞,为节日锦上添花。
龙舞,是古代人们模拟鸟兽情态的自娱自乐性的民间舞蹈,含有祈求吉祥如意、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寓意。成县的龙舞,一般在春节“人日”(正月初七日)后相继开始,谓之“出窝”。至元宵节后而止,留下龙皮和灯架,以备来年舞龙时再用。
|